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来说,要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拥有复兴之魂。
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发言和提案中提及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他们认为,佛教、道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纽带,当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弘扬作出积极贡献。
■佛教:创造性弘扬佛教文化,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重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指出,面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佛教正在以更大的文化自信和更清醒的信仰定力,努力坚持佛教的宗教本怀和中国本位,认真传承保护佛教文化的精粹,积极培养佛教接班人,尽全力坚守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阵地。
“佛教界大力保护寺院的古建、佛像、壁画、古树等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佛教礼仪、梵呗,注重佛门威仪;继承农禅并重优良传统,躬耕劳作、惜福节俭、素食护生;建设正法道场,培养中青年佛教人才,延续僧伽法脉,引导居士信众;举办佛教传统法会和中国传统节日法会,带动信众诵经抄经,并学习儒家基本经典。种种施设、种种努力,都在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昆明宝华寺住持崇化介绍了宝华寺在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做法。“我们在寺院开设传统典籍解读班、抄经班,组织诗会,谈诗、填词,吸引了很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
据崇化介绍,云南很多寺院都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制建设,雕刻图案和匾联也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寺院能成为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成为大家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场所之一。”
学诚介绍了佛教界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新方法:“佛教界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推广‘心文化’,为传统佛教的现代诠释开辟了理论新天地,为中国佛教的现代化道路找到了新方向;佛教界凝聚专业人才,以现代传媒手段和高科技成果制作研发出各种佛教创意文化产品,如佛教动漫、‘贤二机器僧’等;北京龙泉寺以‘互联网+佛教’的创新模式向网络社会弘扬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精品,如‘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涵盖世界17个语种的佛教微博等。种种探索、种种创新,都是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重建。”
学诚认为,中国佛教应当勇于推动佛教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时代新生。如今,面对全球化的广大时空因缘,中国佛教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呼应时代思潮、把握人心趋向,以现代传媒和科技成果创造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诚告诉记者,近年来,佛教界积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和国际弘法人才。一方面将汉传佛教典籍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到海外,另一方面参与各种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和宗教对话论坛,在国际场合发出中国佛教的响亮声音,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周边国家,持续推进各种形式的友好交流,使中国佛教与中华文化成为亚洲和谐的凝聚力、世界和平的新动能。
学诚认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佛教要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以多元方式将佛教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先锋。
■道教:保护、发展道教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关于申报“洞天福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得到了与会道教界另外10名委员的联名附议。据张凤林介绍,为了保护“洞天福地”,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于2013年建立了“爱山基金会”,旨在促进“洞天福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在2017年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上,世界遗产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教授吕舟提出将“洞天福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众多“洞天福地”所在地的积极响应。
张凤林表示,“虽然‘洞天福地’起初是一个道教概念,但并非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有真正的实物载体,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范例。其对中国乃至东亚的诗歌、山水画、建筑、园林、盆景与雕刻艺术都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
按照道教经典的记载,全国有大洞天10处、小洞天36处、福地72处,共计118处的“洞天福地”分布在从晋北到岭南、从浙江沿海到四川盆地的广袤土地上。它们几乎全部是风景秀美、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山,并具有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还有不少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这些名山为依托,构成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立体交叠。
张凤林说:“道教经典完美论述了‘洞天福地’背后‘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展对外交往交流,可以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优秀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的提案涉及道教医学发展。
李光富认为,作为传统医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道医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全面掌握道教医学整体体系的人几乎没有了。过去,道士云游四方,很多妙方绝技散落民间。但后继无人,很多都失传了。道医‘师带徒’的形式单线或数线传承,门槛高、辐射面窄、传播时效性低,‘断线’失传风险大,致使道医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道医传承形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道医绝技已经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